说起电影《生死抉择》,张平说,从开始写作的那天起,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去写一部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没想到反映国企改革、反腐倡廉的小说《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后,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和关注!
张平1954年生于西安,1957年因在西北工学院任教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全家遣返回祖籍山西晋南的一个偏僻山村,从此,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今天,已是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的张平,仍然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平反后,仍与三个女儿住在农村。自己的妻子曾是同他在一个村里劳动的农民。张平深情地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躯体和血液里,充溢和流淌着的是农民的善良、朴实、腼腆和憨厚。
张平写工业题材的小说从1996年开始。这一年,刚刚拍摄完根据张平同名小说改编的《天网》电视连续剧的著名导演斗琪,又看中了张平的另一部作品《凶犯》。《凶犯》是一部描写林场护林员同盗窃林场的犯罪分子进行殊死搏斗的长篇小说。斗琪认为《凶犯》的故事情节撼人心魄,建议把故事的背景从林场移到工厂,从农村移到城市。把林场的护林员变成工厂的守卫员或仓库保管员,把盗窃林场变成当地的农民哄抢工厂或工人中的一些不法之徒对工厂的肆意抢劫、小偷小摸。带着这样的故事框架,他们冒着酷暑,连续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然而,两个月的密集采访完全改变了他们的思路。他们发现,在一些国有企业里,对企业破坏损害最大的并不是什么哄抢工厂、小偷小摸,而是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有些工厂,连年亏损,但一年的吃喝费却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一些工厂的领导,巧立名目,假公济私,对国有资产肆意掠夺,大发横财……
与此相反,那些下岗工人的生活困境却令人触目惊心:一家三代挤在一间50年代建起的小平房里;许多工人家里只有黑白电视,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没有彩电;很多干了一辈子的离退休老工人领不到退休金;有些老工程师甚至在街头拣菜叶。有人生病,无钱医治……
面对这一幕幕的情景,两个人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一定要替工人说说心里话,一定要警惕腐败分子动摇改革的基石,一定要为那些立党为公的真正的改革者讴歌呐喊……
于是,导演斗琪创作了一部反映下岗女工的电视连续剧,张平则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抉择》。
在这部40多万字的作品里,散发出来的那种海潮般的激情和尖利岩石般的拷问,让每一个读者都久久无法平静。张平说,我几乎是一口气写下来的,我真的压抑不住……
如果说在80年代初的成名作《祭妻》、《姐姐》里,似乎还多多少少能找到一点儿生活中张平的影子的话,那么在90年代连续引起轰动的长篇《凶犯》、《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等作品里,就很难再看到以前的那个张平了。在《凶犯》中所表现出来的冷峻深刻,在《法撼汾西》、《天网》中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在《孤儿泪》中所表现出来的广阔厚重,在《十面埋伏》中所表现出来的文韬武略,都不断地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尤其是在《抉择》这部40多万字以国企改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里,张平以其饱满的政治激情,沉重的忧患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和无情剖析,表现了作家直面现实的理性精神和艺术勇气,从而给人的灵魂深处以更为强烈的轰击和摇撼。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截至目前,《抉择》已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曲艺、连环画、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先后被近百家报刊转载连载,被上百家电台连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的要求,对《抉择》一书曾连续播放了三遍,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篇连播中,是从未有过的。
根据《抉择》改变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北京播放后,扮演李高成的演员李雪健曾被评为最受北京观众欢迎的演员。李雪健说,他在阅读原著时,感受到作家心里憋着一口气,所以他在扮演这个角色时,一定不能让这口气没了。
著名导演于本正说,拍摄《生死抉择》时,我对《抉择》一书所揭露的问题,揭示的主题深感震惊,并感动于作者张平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我抛开一切杂务,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抉择》一书成了广大读者上等的精神食粮,也给张平带来了空前的荣誉,《抉择》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安题材文学类作品一等奖,“啄木鸟”文学一等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99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六部委推举为建国五十年重点献礼作品……